思想政治专题

TOP

曾德贤:增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2018年11月12日 18:29 来源: 浏览:

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增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中华文化在网络世界中展示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激流中傲然挺立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增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资源、平台、渠道和终端,使网络的技术工具属性和文化的正向价值属性有机融合,提升网络文化的竞争力传播力吸引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人类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既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又要以其对主流文化的坚守和自信为精神文化根基。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进程中,人们总会感知到不同文化形态的主色调、主旋律彰显的亮丽色彩和特有自信。正是这种色彩与自信,长久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有其对文化的意义、文化的地位和文化的作用的深度认同,展示出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呈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演进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从文化发展来看,网络所引发的技术工具革命将文化的形态推到了虚实结合的空间。健康的网络文化,承担着表达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健康的大众文化角色。因此,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通过网络来加强对外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尽管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但是,文化走出去刚迈开步伐,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国处于严重的“逆差”,还没有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与快速崛起的世界文明古国、东方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网络无国界、无边界。网络的技术性、自由性,没有消解文化的价值属性。近些年来,西方有些国家,借助网络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构筑新的文化霸权,使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受到渗透的风险剧增。许多“大片”“芯片”和“薯片”在带给网民乐趣的同时,携带着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弱化了理性与思考,部分网民深陷其思维方式和精神漩涡中,心理上的国家意识、民族归属感有趋模糊态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凸显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在网络空间延伸的力量底线,成为网络时代维护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对社会经济现实的反映。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虽然依附于虚拟空间,但其存在和发展与现实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趋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为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多元复杂的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它们正日益凸显着自身的示范效应,进而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这是我国增强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网情反映国情,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国情决定网情。新时代,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思想文化出现多元多样多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中华伟业发展,必将展示出中华儿女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进程与气象万千变化。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势必凸显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我们要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中增强文化自信。网络世界并不是自我意识随意驰骋的世界,虽然它作为虚拟时空可以有虚拟存在,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对使用者而言,这种存在与获取必须有一个精神的价值和领导权角色来支配和主导,这是避开网络负面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向效应的根本。首先,我们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快网络文化建设中凸显文化自信。不管是网络大国建设还是文化强国建设,我们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其次,我们要在夯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彰显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当前,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拓展其辐射空间和影响力,提高网民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

我们要在加强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网络技术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的内核。网络文化中,有西方文化的渗透,有低俗文化的肆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内容建设。首先,内容建设中要有更深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历史,连接未来。我们的事业要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中获取前进力量。我们要通过强化导向、改变方法,让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充分展示,不断夯实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次,内容建设中要更显红色基因文化的自信力。红色基因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采取文学艺术、影视戏剧等形式全方位精彩展示。再次,内容建设中要凸显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反映着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质。人民性、科学性、民族性的东西,是我们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要加强先进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将文化的先进优势转化成话语权的竞争优势。

我们要在创新网络文化的传播机制中增强文化自信。网络改变了传统时空观,消除了沟通“时滞”障碍,超出了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改变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对等的地位分野,将传统的点到面的单中心、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改变成了多中心、离散式的传播方式。在网路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顺应这种趋势,不断创新传播机制。首先,完善优秀作品传播机制。优秀作品集中反映网络文化的正能量。我们要通过网络化、形象化、感性化的方式,呈现出优秀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特点,呈现出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其次,完善相关重要领域的传播机制。要让新闻媒体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文艺评论领域和网络新媒体领域在网上的话语表达机制更符合网络传播特征。再次,完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网络文化建设是由网民个体、网络群体、网络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完成。我们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强这三个方面的耦合协调,使之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多元促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

网络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还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点,是正确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说文化自信,主要是对我们的价值观充满自信。网络文化前所未有地激发了文化的发展广度,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为此,我们要探索和遵循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网络文化资源共享的规律和网络文化管理的规律。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技术风险防范。网络文化的建设,既是思想的交锋,也是技术的较量。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实现了人们对感知速度的超越,引发网民更加依赖技术,容易导致技术理性价值被工具价值淹没。我们要在信息发布、内容监管和方法改进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湖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8ZD019)阶段成果。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