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
2019年02月20日 16:43 来源: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拥有的传统和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是对其文化旺盛生命力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希望。只有对其文化坚定信任,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勇气,才能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攻坚克难,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根本性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增强文化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因而也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高校要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类型,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

 

一、凝聚价值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2]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的复兴,形成能够反映当代、影响未来的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形成的革命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的过程中,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充满创造和活力,必须发挥和依赖文化的强大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只有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心和高度认同的前提下,才能鼓起奋发有为的勇气,获得坚持和坚守的意志,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活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强,同时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刻地感受到建设新的文化形态的紧迫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凝聚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力量的关键。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缺失理想信念,人在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理想信念凝聚学生的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发展大势,将理想信念同大学生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信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须更好地根植于文化自信。只有引导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创造当代中国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坚守、坚持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才能更深刻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凝聚价值理念、形成思想共识的目标导向和根本遵循。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才能树人,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做人做事做学问,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凝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理念,就是要形成价值共识,明确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寻找不同利益主体间共同的价值取向,树立共同的科学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发挥科学价值理念在大学生个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文化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之分。如果用正确的、先进的文化育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反之,如果用错误的、落后的文化育人,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贻误终身。因此,文化育人要牢牢把握住文化的先进性这一根本。”[3]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力量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及其文化形态为重要内容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并以此培养和影响青年学生。立德树人在实践中就是要着眼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自觉地和青年学生的业务能力、科学知识、身心健康、人生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学习知识和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和积极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相统一。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人的浸染、影响集中体现在价值观上,但在实践中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是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映万川的道理,所以,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发展、在多变中求共识讲的也是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自信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判断的是非曲直标准。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形态上的独特作用,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我国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群众对科学价值观的共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大学生的价值共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也是专业教育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的责任,自然也要体现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之中。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元素,明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德育要求,突出学科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德育属性,坚持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融合、知识学习与实践体悟相统一,科学构建系统的德育内容体系。

二、完善制度安排: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更好地体现稳定性和连续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主体、客体和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直接关系其实际效果和工作的连续性。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巩固难、易反复的现象,制度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就是要创造一种优秀的文化环境,进而形成一种可以长期坚守不断延续下去的环境,并以此去影响人、塑造人。由于优秀的文化环境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本身就需要制度的保证,优秀的文化环境一旦形成,一旦凝聚和体现为制度,也就会自然地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所以,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文化,确实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长效工程。制度本身具有行为规范和价值引导的功能。在高校管理中,通过发挥制度自身的激励和惩戒功能,可以有效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需要制度文化的建设体现价值导向,保证内在规律的相对稳定性和外在工作推进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1.制度的育人效用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本身致力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制度的设计与确立本身就蕴含和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知,在组织行动层面,制度可以直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其次,在个体层面,制度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能强化社会共识与主流价值取向。最后,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影响。在此基础上,各类制度的相互衔接和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都使制度的影响效用更为持久、深远,也更为潜移默化、不可抗拒。这一特性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度文化构建过程中要体现方向的正确性、内容方法的创新性、机制体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2.制度安排要遵循规律。制度的产生,源于对组织运行规律的理解与前瞻。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高校一般管理制度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育人导向,坚持育人和管理相结合,实现管理育人。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安排要体现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兼顾激励、导向、调控功效,努力做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稳定性、连续性。比如,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考察尤其要注意“时间”概念,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都是强调对过程的重视,对时、度、效的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时机、时节,意在通过“时”来思考人们展开绵延实践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过程的无限性。[4]就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而言,尤其应当注意将其切入到不断延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而形成对青年学生内心世界的触动,并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提供铺垫。

3.确保制度机制的稳定可持续。首先,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第二,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第三,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第四,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第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第六,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第七,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其次,制度机制的运行要具有可持续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抓就做,不抓就停”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稳定持续的制度机制。运用制度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需要确保制度机制的稳定可持续运转,避免制度机制形式化、表面化、短期化,影响制度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效用。

三、注重养成和成长体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与针对性、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变化规律,在学生的日常养成和成长过程中寻求把握其思想状况、发展需求、实际问题的契机,也就是要更好地发挥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一定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也一定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思考和收获、喜悦,哪怕是遇到的烦恼、挫折和失败,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财富,也是青年学生成熟的前提。养成教育奠定的是思想的外在规约,成长体验提升的是内在素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一方面可以拉近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教育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1.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找准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交汇点,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青年学生的需求是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生动的。教育对象到了哪里,教育也应该追踪到哪里,在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过程中努力做到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实现引领,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与外在教育的统一。

2.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吸引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确保学生健康快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只有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自身的行为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和魅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管理、施行、评估都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生活实际,它关乎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施行的针对性、评估的准确性。

3.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行为文化,是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依据、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前提条件。《意见》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其背后的动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同的成长经历是其特殊性的主要表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学生的成长经历,结合教育对象各自的成长经历制定目标、内容、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这个过程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的过程,也是做到渗透融入的过程,同时自然也是体现其文化力量的过程。

四、丰富文化载体: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的优势

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具有自身的特性和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创建和运用文化载体,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中涵养育人内容,彰显文化育人优势。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载体本身内含着思想教育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积累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果之一,改革开放时代凝聚的实践、精神、成果本身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石。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机遇和场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文化活动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1.文化载体具有育人优势。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在劳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人的主观心态、作为过程的对象化活动、作为结果的对象化活动产物构成了文化的三大基本领域。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结果的“自然的人化”(文化产品),还是作为过程的“人化自然”(文化活动),都与人的劳动密不可分,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以人们自己的生存方式为育人载体,可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有助于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教育内容,减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排斥,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记忆、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当前,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就在于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史馆、陈列室的布置和设计就是这样的文化载体。

2.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效运用文化载体。有效运用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衡量和展示。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好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具体目标,有效利用文化载体,涵养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念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和支柱,影响着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异质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任何知识、文化都包含一定的价值取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成长。因此,要注重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知识和加强思想修养结合起来,在智育活动中注重价值观培养,在知识传授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和鲜明的价值倾向,更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价值导向,使大学生牢固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把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先进的文化产品鼓舞人向前,落后的文化产品引人误入歧途。文化自信的践行性品格,不仅体现在态度上、信念上,也体现在文化活动尤其是文化产品上。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的素质生成的最基本、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元素。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的增强是社会发展变化在青年学生身上影响的直接表现,应对这种挑战、解决发展中的思想问题不是一时之功,长期性、稳定性、渗透性、融入性的东西和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并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塑造人。因此,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以文化人可谓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将二者有机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主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支撑。

3.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隐性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人就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价值观,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用“百姓日用而不觉”来形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这种植根于人内心的“化人”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力量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资源配置整合,推动路径和活动方式、平台的创新,还要尽最大可能地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累、凝聚和展示文化成果。当前,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扩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场域,把网下文化引导和网上文化引导结合起来。应该看到,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坚定文化自信,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作为一个极端重要的方面。要准确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深入研究网络信息在生成发布、接收传递、评论转发、互动反馈等各环节的特点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规律,提高网络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积极研发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探索建立“多形式加工、多终端适配、多形态传播”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增强网络文化作品的吸引力,壮大网络空间的正面舆论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必须在内容、方式、结构、过程、评价上考虑互联网要素。如果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我们可以选择用或者不用,但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深深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的环境时,我们只能去适应。网络时代同样需要思想,网络时代同样需要文化,只有将网下文化引导与网上文化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校园内外兼顾、网上网下联动,真正把网络时代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建设聚焦到时代精神上,让青年学生既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时代的延续和传承,又使其在时代发展中创造当代中国的文化,才能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也才能激发青年大学生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和自身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由此看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应从两个维度上解决好双向协同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取得新成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文化内涵,在精神引领、制度设计、价值凝练、人文关切等方面形成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内在力量,让青年学生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创造的视域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更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贡献力。(编辑:侯大鹏  较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150.

[3]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J].教学与研究,2017(1).

[4][法]朱利安.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M].译者:张君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1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7期)

(作者: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