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许承光 胡蕾:立德树人新探索 强化五个过程 做好五个导师
2019年03月19日 16:31 来源: 浏览:

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教师,怎样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结合作者30多年高校工作体会与院系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应当强化五个过程、做好五个导师。

一、强化思想品德的全程指导,做好人生导师

德育为先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是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在新时期,高校需要将德育摆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强化思想品德的全程指导,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学院要求,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首先,强化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课程中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其次,打造课外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比如,三年来,学院坚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并将其纳入了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反映现实道德行为的模拟场景或模拟法庭,由学生做主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辩论会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和价值。再次,学院还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周的大班晚点名、小班班团会,让班级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讲师,并多次组织辅导员培训、外出学习交流,致力于打造出一支能讲、会讲的辅导员队伍。

二、强化专业学习的全程指导,做好专业导师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之为大,就是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为强烈。

强化专业学习的全程指导,是教育教学对象的基本诉求。首先,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辅导员会配合专业课教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态势、社会需求等,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塑造专业思想和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对于进入中高年级的大学生,辅导员会配合专业课教师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结合个体差异,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的撰写、职业生涯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专业导师积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服务方式。比如,专业导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性,包括鼓励他们充当科研助手,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成为“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三、强化心理健康的全程指导,做好心理导师

情理兼修是新时代的期许。培养健康心态、养成健全人格和通达世事人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树立健全人格,做到理性达观,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其更好地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化心理健康的全程指导,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方式的多样,使得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学院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导师,不仅重视学生外显的生活学习方面的需求,也重视学生内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让其化为自身心理品质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课外教育指导中,会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社团活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控方法,消除心理困惑,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集体和社会。

四、强化大学生活的全程指导,做好生活导师

日常生活是高校育人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要想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必须做好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育人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强化大学生活的全程指导,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学院要求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不仅在学业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好学生的生活导师。一方面,从生活细节方面帮助学生。对生活上的困难、情感上的困惑、人际关系上的迷茫,生活导师都会予以积极沟通和指引,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之外,还引领广大学生从入校之日起遵循学校编写的《大学生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对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团结互助等行为细节加以规范。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活导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纽扣行动”“寝室示范工程”“党员寝室挂牌”等活动、“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生活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

五、强化就业与择业的全程指导,做好职业导师

就业和择业是全面育人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勉励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大学生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在就业与择业时,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

强化就业与择业的全程指导,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意。首先,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农村支教、社区帮扶等,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和技能。近三年,学院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开展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达96%。其次,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学院为此建立了全程职业指导体系,还专门设立“就业辅导员”,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教育,并提供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就业见习等机会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近三年,学院学生就业率达95%。同时,抓好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化。如每年组织学生赴红安、洪湖、荆州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瞻仰革命历史,参与扶贫工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长为胸怀理想、心有责任、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拥有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信心。

【作者许承光,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院长、武汉工程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胡蕾,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