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用好谈心谈话这个法宝
2017年04月19日 15:15 来源:学校党委宣传部; 浏览:

核心提示:1个辅导员,1年,320名学生,2000人次的访谈,最短的有10分钟,最长的有3个小时,最少的一年谈4次,最多的每周1次,一年下来多达40余次。这是一种怎样的责任?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这是一种怎样的担当?致敬,辛苦付出、可敬可亲的灵魂导师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灵魂健康导师的职责。在有些大学生“精神亚健康”的时候,及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笔者认为,谈心谈话则是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个过程的制胜法宝,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具体诉求,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亲和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把脉问诊,敏锐洞悉。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表象。有的表象显而易见,通过QQ聊天,微信微博能释放出较强的信号;有的则深藏不露,轻易觉察不出,但是一旦出了问题,极有可能使学生跑偏健康成长航道。面对真假难辨、碎片化的信息,辅导员不仅要锻炼敏锐嗅觉,还要洞悉学生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成长环境,还要善于察颜观色,见微知著。面对面的交流谈心,不失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善途良方。面对面的交流,老师们可以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感受人格平等的同时,使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能更真切感受到老师们“亲人”般的关心和温暖。更重要的是,老师通过学生话语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一些肢体和表情语言捕捉到更加全面的信息,便于老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更为全面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利于及时调整话题重点,挖掘和探寻更为深入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把脉问诊的精准度最高。

对症下药,因人而谈。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场地,不限定时长。可以是网络约谈、电话交谈、面对面座谈,也可以在办公室、操场、寝室、食堂等不同场地进行谈话,长则数次数小时,短则短短几分钟,在汪萃萃老师2000人次的访谈中,最短10分钟,最长3小时,一个学生最少一年谈4次,最多谈40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开展工作。不能一种药方包打天下、医治百病。“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真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环境,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待,注重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

活血化瘀,因情就势。要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找准“心病”,探寻“病因”,治愈“病根”。倾注我们的爱,用一席席话,一片片情,循序渐进开展谈心谈话,循循善诱滋养心田,从“心”出发,打开“心扉”,解开“心结”。善做鼓励者,运用耐心、诚心、善心、苦心,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感恩心,又要忠言逆耳,指导学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如何做人。为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形成共鸣共振,汪萃萃老师在面对盲目创业的学生面前,在面对“读书不如赚钱”的价值观取向面前,没有单纯采取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深入创业实地摸索考察,请教企业管理专家,分析成本投入与回收关系,身体力行去探索去实践,最终运用专业知识和耐心分析“点醒”学生。如同“灌浆期”的小麦,及时跟上阳光和水分,将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适时“滴灌”进当代大学生心田。

用好谈心谈话这个法宝,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入脑入心的目的,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牵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为学校新闻网记者胡文平)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