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十年资助育人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06月06日 18:30 来源:学校党委宣传部; 浏览:

核心提示:十年资助,十年育人。在过去的十年里,学校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贯穿、落实到资助工作中。

(学工处 教工通讯员 刘向东)打开我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十年资助记录,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学校奖学金累计奖励41914人次,发放奖励金额5070.37万元;学校助学金累计75300人次,发放资助金额10346万元;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15232人次,发放金额6869.397万元;临时困难补助累计发放18929人次,发放金额385.0212万元;勤工助学累计安排3934人次,发放金额65.9925万元......

共享盛世,“一个都不能少”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梦想。

由于学校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源结构导致我校贫困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1999年大扩招以后,贫困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30%-40%左右,特困生曾一度高达15%,部分新生因交不起学费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年开学审批减免、缓交学费和催缴学费成了学校重要工作之一。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受资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温暖,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建立制度,规范管理,逐步完善贫困家庭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学校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主要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困难家庭资助政策体系。自2007年以来的十年间,国家、省政府和学校及社会机构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5829人次,累计资助资金2.0449亿;资助贫困生比例由2006年的3%,提高到2016年的32.6%。学校不仅将收到的社会捐赠387.1万元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还在十年间持续投入2231.4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近几年来,学校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开设“绿色通道”,一律先为其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2016年有581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缓交学费348.824万元,占全校新生人数的14.9%。

助力梦想,“一样都不能缺”

近几年来我校资助工作重心逐步实行从“扶贫”到“育人”的转变。学校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帮扶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与学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激发生命意义。学校在资助工作中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短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学校摈弃了“晒贫”、“比穷”的贫困生界定方式,采用给辅导员发放《阳光手册》,要求辅导员对新生一对一谈话。建立新生班级QQ群和家长QQ群,及时与学生、学生家长联系,“点对点”了解贫困家庭学生状况,尽可能取得第一手资料,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真正认定贫困生资料的真实性,及时建立我校特有的贫困生档案。学校建立了“一对一”的重点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制度,对于特困学生、单亲或孤儿学生、患有身心疾病的学生,各学院都指定专人进行帮扶。学校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每年对全体新生做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普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五个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分类管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团体辅导、个别咨询、重点关注等形式进行介入。2011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H同学是小儿麻痹症患者,重病不仅使他腿脚不便,更是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孤寂与黯然。入学后,辅导员老师非常关心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天和他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并为他制定了学习计划,申请困难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H同学逐渐走出阴霾。在校期间,H同学获国家奖学金、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研究生物理教学实验设计二等奖、“湖北文理学院十佳大学生党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周末义教先进个人”等60多项荣誉。

二是贯彻“助学强能”的理念,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双重功效。 高校的资助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济困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困难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培养学生自助解困能力。学校加大奖学金在资助中的占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欲望。除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学业奖学金外,我校还设立了校内最高奖---校长奖学金,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另外还设立创新创业奖、优秀科研论文奖等近20项单项奖学金,对在某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多项奖学金的评选,大大促进了学风建设,2016年我校研究生报考率首次突破40%,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达到179人,占全校考研人数42 %;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逐年递增。

三是贯彻“能力助人”的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有计划减少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在校内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自助解困。在校外建立了博亚精工、万洲电气、中国电信等数十家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安全性强、专业匹配性高、酬金相对较高的勤工助学岗位。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学生工程测量社会服务团队,在周俭清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承接了许多的测量项目,每年为40多名贫困生提供10多万元的勤工助学资金,同时也为这些贫困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2016年7-8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与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暑期勤工助学班,组织20名贫困生参与包头某集团公司智能装配线项目、省级科技支撑项目验收、内外球笼工件检测、圆盘剪三维动画、博亚企业微信平台建设等工作。按照考勤要求,企业提供2000元底薪,以及最高2000元奖金;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获得很大成就感。

四是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校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创业、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设立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月。通过感恩教育、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相结合,逐步实现资助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自强自立、诚信守纪、感恩回馈等教育增强了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管理学院学生甘琦、刘旭等于2010年8月发起的“中国襄阳大学生公益援助计划”大型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援助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山区贫困小学生。他们七年如一日,不间断的为贫困学生筹集善款、物资,组织学生到学校、社区支教。7年来管理学院组织2000多名学生到7所山区小学,开展活动600多场次,累计捐助资金达到20多万元,受助儿童达到6000多人次。该团队被评为公益援助计划全国重点团队,获得“圆梦中国”和“知行天下” 两项国家级表彰,团队队员受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亲切接见。由我校4位贫困生发起成立的“格桑花”支教团队,从2014年至今已有4批19人次到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中学支教。支教团队成员坚持着一种信念:“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绝不袖手旁观”。他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联系母校开展学习用品及图书捐赠等工作。他们在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支教第一年,中考成绩在地区12个县中学中由2013年的第10名跃居到第3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也由2013年的1人上升到10人。2015年学生中考成绩跃居全地区第1名,进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也由2014年的10人上升到28人。支教队员的生动事迹及工作业绩获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教育报、西藏卫视等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予以宣传报道。副省长郭生练对 “格桑花”支教团队典型事迹作出“希望能一批又一批的坚持下去”重要批示,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严学军一行抵达西藏琼结县,专程看望慰问了“格桑花”支教团队成员。支教团队获荣了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奖、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振翅高飞,“报得三春晖”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我校资助工作及贫困生典型事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我校受资助学生程威被评为全国“孝老敬亲”道德模范,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格桑花”支教团队荣获“西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周末义教服务团队”荣获“荆楚学雷锋示范团队”荣誉称号,2015年我校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只有50家单位,我校为高校系统唯一入选单位)。2012届化学专业学生江婷婷,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种奖励。现就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携养母游北京的孙玉晴现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被评为2015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6届王玉荣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湖北文理学院第二届校长奖学金(全校仅10人)和“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校仅2人);韩千慧同学获国家奖学金和湖北文理学院第三届校长奖学金……一届又一届贫困学子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振翅高飞。

在我校,资助工作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国家资助政策和10年来资助工作成果的宣传,广大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教育学生将有限的资助资源用到特别需要的同学身上,促进了同学感情,营造了友善、和谐的学习环境。广大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周未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支教、支医、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将爱心从隆中山下传到荆楚大地、西域高原。

审稿人:聂军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