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黎委:向永不凋谢的新闻梦致敬
2017年06月07日 10:44 来源:学校党委宣传部; 浏览:

黎委,女,湖北南漳人,199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学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通讯社社长、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官方期刊《青春志》编委等。大二寒假开始便在报社实习,有丰富的新闻采访实践经验。曾在新华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发表过近300篇作品。荣获2015年度赵超构国家新闻奖三等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5年度好新闻奖二等奖、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十佳记者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奖项。现已同湖北省公安厅宣传处签订就业协议。

机缘巧合,新闻梦种子生根发芽

从小,如果有人问黎委,你以后想当什么呀?黎委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当记者!”小时候,看电视和报纸上的各种新闻报道,黎委很好奇,好奇这些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好奇记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好奇记者每天都在经历什么。记者在黎委心中,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她曾暗暗心想:长大后,如果我能当一个记者该有多好呀!

上了大学以后,机缘巧合之下,黎委听说学校有大学生通讯社这样一个校园媒体组织,她毫不犹豫地递上了自己的申请表,申请加入大学生通讯社。“那时候,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梦想很近很近,就像一颗种子,长在土里很久,终于慢慢开始发芽了。”黎委说。

加入大通社以后,黎委一步步开始实现自己的新闻梦,从“大通社见习记者”到“大通社记者”,从“责任编辑”到“大通社社长”,从校内到校外,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黎委都会开心很久。她采写的稿件,刊载的媒体逐渐从学校的新闻网变成了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等热门网站,从校报变成了《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省市级报纸,她用了3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从进入大学生通讯社那一刻起,黎委就知道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并且为自己制定了目标:“我当时想,我一定要当校报的总编,但是后来受老师器重,反而当了社长,也是另一种收获吧。在大学生通讯社的这3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以及那种被认可的成就感。”

熬夜写稿,汗水换来不断成长

虽然从小看新闻,可真正轮到自己写起新闻来,黎委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以前新闻要素、新闻结构之类的东西我都会看,也都会记下来,可真正实战起来,才发现要灵活运用这些东西并不容易。”黎委说。

到现在,黎委都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写稿子的情景:“当时我发完第一篇稿子后,学姐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她跟我讲这个稿子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样写会更好,然后还鼓励我,那天的电话讲了一个多小时。”黎委也一直庆幸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为了这份庆幸,黎委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能够配的上这个好“老师”。

从那以后,黎委变得更勤奋了,学校只要有活动,黎委总是第一个主动请缨去采访。没有活动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转悠,自己挖掘新闻。熬夜写稿也成为她的一种常态,寝室熄灯后,室友都已经上床睡觉了,黎委一个人开着电脑在写稿子,就为了第二天能及时把稿子发出去。大一一年下来,她足足用了3个采访本。

“当时几乎都没有休息的时间,课余时间,我一般都去参加各种活动的报道或者采访了,很多周末或者假期的聚会都被我推掉了。”黎委说。很多时候,本来已经约好的聚会,临时一个采访电话,黎委就毫不犹豫地放下聚会,立马赶去采访。有好几次,黎委的车票都已经买好了,准备跟同学出去玩,却因为临时的采访又退了车票。

这期间黎委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她经常会碰到采访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但是她始终相信:“大多数人都很谦虚,或者喜欢给人这种印象。所以如果你要将他们置于众人的焦点,他们会说不要。但他们并非真的不喜欢,他们是在等你一再的要求,因此他们可以很优雅的投降,表示谦虚。在新闻学中,没有用‘不要’来做结束语的。”

只要努力,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

正是因为有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和刻苦好学的精神,大二寒假的时候,黎委被一位《楚天都市报》的记者推荐进入报社实习。从那开始,黎委开始了社会新闻的采写实践之路。“社会新闻跟学校新闻在采写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又要从零开始,但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好的记者老师,愿意教我很多东西。”黎委说。

从大二到大三的寒假、暑假,黎委一直都在报社实习,实习中遇到了很多事情,她也不止一次地处于危险的境地,包括亲身经历暗访,很难想像,一个大二的女生,敢一个人去完成一个长达一个月的暗访任务,但她从来没有退缩过。“很多事情当时是顾不上危险的,因为我当时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在支撑着自己,甚至有些危险是我在采访已经结束后才意识到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蛮有趣的一段经历。”黎委说。

实习过程中,黎委认识了很多记者老师,学到了新的采访技巧,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事件,眼界不断拓宽,新闻采写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也正是依靠这些,她不断挖掘新闻点,相继在新华网、凤凰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发表了近300篇作品。由她挖掘采写的“我校学生孙玉晴打工筹钱陪养母游京城”事件,一经报道,引来上百家媒体转发,一时间,孙玉晴成了“校园红人”,并于2017年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因为这些不断发表的作品,黎委荣获了2015年度赵超构国家新闻奖三等奖、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5年度好新闻奖二等奖、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十佳记者提名奖等多个荣誉。凭借这些努力,大三期间,黎委被任命为大学生通讯社的社长,也是我校大学生通讯社第一个女生社长。

当回过头来,看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的时候,黎委把这些归功于“幸运”。“这一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很多幸运的成分吧,我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包括学姐学长、包括学校党委宣传部的老师、包括报社的记者老师,他们都对我很好,教会了我很多,帮助我一步一步成长。”黎委说。

作者:大通社记者廖慧敏 审稿人:吴红光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