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题

TOP

虚功实做 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017年04月18日 09:51 来源:学校党委宣传部; 浏览:

核心提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针对性就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如何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本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我们推出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杜刚的文章,他结合自身工作和我校实际,提出虚功实做,在“五个结合”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近年来自身工作实际,我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坚持“一个中心”,学生是学校全部工作的落脚点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几段论述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真正抓住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

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应当是育人工作,用一句话讲就是“立德树人”,无论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或是学生工作,都是育人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必须承担育人的任务。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这也是和我校一直以来倡导的“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是完全吻合的。

二、坚持“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思政工作的根本功能就是育人,其实质也是做人的工作。这里说的“人”既包括学校的广大学生,也应该包括学校每一位教职工。育人者更要自觉主动接受教育,高校教师要明道、信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当前我校做好思政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努力形成全校上下协同育人的机制,增强和凝聚育人合力,促进学校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个岗位的人、财、物都能有效聚集,切实发挥育人作用。

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强化“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每一个岗位都有育人任务”的共识,完善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个岗位有效参与协同育人的制度要求和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教职工在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全校协同联动的育人合力。

三、坚持思政工作本土化建设,讲好学校故事、身边故事

当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围绕自身办学历史和学科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校文化和思政品牌。那么,我校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和品牌呢?我想还是要植根学校土壤,围绕“隆中精神”办学育人,进一步深入挖掘襄阳的独特地域、隆中的独特历史、学校的独特文化,继续讲好襄阳故事、学校故事和身边故事,使思政工作可亲、可感、可知、可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这片土壤落地、生根、发芽和成长。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隆中山下党旗飘”、“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学在隆中”、“格桑花支教团队”和“程威孝老敬亲志愿服务团队”等党建和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社会影响,但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深化、实化、精化活动思路、活动内容和实施路径,使之和“隆中精神”进一步紧密契合和相互印证,从而形成我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和思政工作大品牌。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加强理论研究和培训交流,逐渐培养我们自己学校的教育家、理论家和思政工作战线的专家、学者,尤其是要加强政工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结合每年的校庆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培育建校以来的教书育人和办学成果的典型,如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优秀校友、卧龙英才等,讲好学校故事、身边故事,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亲和力。

四、坚持虚功实做,做好“五个结合”

1、思政工作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客观存在一些诸如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有待改进,学生普遍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抬头率和吸收率不高等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创新,紧密联系我校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遵循教学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在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把课上好上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开设的其他课程也都有育人的功能,也应承担相应的育人职责。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增强育人意识,守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我们要澄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靠思政课和辅导员来完成,其他课程只有授业任务,没有育人任务”的错误认识,既要发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更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带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潜力,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思政工作要与切实回应师生关切紧密结合

新形势下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狠抓实效性,狠抓工作落实。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侧重理论教育和口头说教,假若再实功虚做,那就真成了虚讲虚效,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呢?长此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针对性和亲和力就无从谈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实,要扎实有效,要收到实际成效,关键在于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切实回应学生关切。

一是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特别要对接学生思想需求,提升政治站位。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困惑,在关键问题上明晰大是大非,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及时回应学生心中的疑问、阐释存在的疑惑。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实际困难,是最有效果、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奖、助、贷、补、免等多层次的助学体系;一方面也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学生谈心谈话、“三困生”重点帮扶等工作机制,全面细致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教育。

三是贴近学生成才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但最终还是要实现“成就学生”的目标。因此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从严治教治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协同育人和内部管理,为大学生学业发展创造最优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学校要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生价值教育覆盖到学业生涯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理想,珍惜人生,珍惜大学生涯和学习时光,完善学业指导体系、就业帮扶体系、人生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思政工作要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我们要围绕“隆中精神”办学育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五个校园创建”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开展各种讲座、论坛沙龙和“读书坊”、“健身坊”等活动,发挥正能量的示范带动效应。学校职能部门也要积极开展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隆中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凝聚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关注和思考,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同时以“挑战杯”为主,“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和“孔明杯”、“火花杯”创意大赛等为辅,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

4、思政工作要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青年学生精神高地的一个重要抓手。青年学生只有到实践中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客观存在“搞形式”、“走过场”或“一阵风”等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打造和凝练“格桑花支教团队”和“程威孝老敬亲团队”等志愿服务工作品牌,继续扩大社会影响;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质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感悟,在志愿服务岗位、到企业农村中去体验,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力。

5、思政工作要与新媒体新技术紧密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而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已经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学校各项工作都应当树立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学校、各学院官方网站和校、院、班等官方“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的建设、运营和监管,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要针对学生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唱响网上主旋律。同时要科学设计,适应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产品,定向推送并精准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 打印繁体】 【 关闭】 【 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